內容來自he高雄市轉貸xun新聞

食鹽加碘拉鋸戰山東浙江等地被疑碘攝入過量

瞭望東方周刊2014年第1期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李靜| 北京報道“如果鹽不加碘,就回到12年前的狀態,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承諾的十年消滅碘缺乏病的所有功勞都沒有瞭,就要退回到解放前狀態”近日,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在全球知名營養類期刊《Nutrition》發表的一篇評估報告,再度引發輿論對食鹽加碘問題的關註。該報告采用總膳食研究方法開展瞭中國居民,以及沿海地區居民的膳食碘攝入量的研究。研究結果最終表明:中國必須堅持食鹽加碘政策。評估報告早在2010年就由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傢委員會啟動。報告執筆人、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傢、原衛生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永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有關學者和公眾對我國全民食鹽加碘策略的科學性和部分沿海地區居民碘攝入可能“過量”及其潛在的健康損害關註度,日益高漲。尤其在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根據我國兒童尿碘中位數(Urinary Iodine Excretion,UIE)的監測結果,將中國描述為“超過適宜量”。此後,有關停止食鹽加碘、碘營養過量的呼聲不絕於耳。為回應諸多質疑,報告即時啟動,對我國不同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及潛在風險進行瞭評估。報告中文版於2010年當年發佈,此番發佈英文版,實則是在國際范圍內,對中國繼續執行全民食鹽加碘政策的必要性,展現瞭進一步的論證結果。科學界的這番結論,能否真正打消輿論對碘鹽的質疑,尚未知曉。碘鹽不僅作為科學問題而存在,更是一項關乎公共健康的公共政策。在社會心理復雜嬗變的情形下,這項政策的接受程度和修訂方向,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碘鹽致病”說法由來已久食鹽加碘在過去20年間已成為生活常識。1994年,全民食用加碘鹽作為一項國策在中國推行。當時,“食用加碘鹽,健康全傢人”的標語隨處可見。2009年7月31日,廣東一傢刊物發表封面專題《碘鹽致病疑雲》,拉開瞭碘鹽風波的序幕。在這次風波中,碘鹽從被推崇變成瞭被質疑。在此篇報道中,甲狀腺疾病多年來的頻發與全民補碘政策關聯在一起,國人“補碘過量”、“因碘致病”等問題,被尖銳地提出。鹽,一時間似乎成瞭潛伏在中國人身邊的“隱形殺手”。媒體、專傢、學者旋即紛紛介入對“食鹽加碘”安全問題的討論。南方及沿海城市的數位人大代表和專傢學者,均公開提出沿海地區常吃海帶、紫菜、海鮮產品,屬於輕度或不缺碘地區,應該放開無碘鹽供應。為印證“碘鹽過量致病”說法,山東、浙江、江蘇等地輪番公佈翔實的數據。而這些地區正是被懷疑碘攝入量過高的地區。2009年,當時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衛生應急檢測重點實驗室主任盧亦愚提供的一份寧波市調查顯示,食鹽加碘8年的鄉鎮比食用未加碘鹽的鄉鎮年均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明顯增高。如寧波市第一醫院近年來因甲狀腺功能亢進就診人數明顯增多,僅2008年8、9兩個月,該院因甲狀腺疾病就診的門診數為670人次。原浙江省舟山市人民醫院張永奎,因在2009年之前多年的門診中發現甲狀腺疾病患者有明顯增多,決定展開《舟山海島地區城鎮居民甲狀腺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海島居民(成人)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為33%左右,相當於3人中有1個人存在甲狀腺疾病。舟山醫院一傢統計,2007年該院接受甲狀腺疾病手術的患者為770多人,比2002年前增加瞭500多例,其中甲狀腺癌病例,2007年比2005年前成倍增加。甲狀腺腫、甲狀腺瘤病人,測定病人的尿碘含量後,發現幾乎全部是碘過量。對於臨床醫學界而言,“碘鹽致病”的說法,從“食鹽加碘”政策誕生以來其實就一直存在。 2002年,原遼寧省副省長、中國醫科大學內分泌研究所所長滕衛平提出修改全民食鹽加碘政策的建議,實行有區別的補碘政策。滕衛平從1999年到2004年,分別選擇輕度碘缺乏、碘超足量和碘過量3個農村地區,對3761例居民進行瞭甲狀腺疾病的病學調查。1999年,在河北高碘地區一個村子發現13例甲癌患者,2004年又發現10例。調查讓滕衛平反思,13億人口、960萬平方公裡的大國,自然環境千差萬別,怎麼能都吃一個規格的碘鹽呢?於是,滕衛平成瞭第一個遞交“修改全民食鹽加碘政策”議案的全國人大代表,同時又是執行全民食鹽加碘政策的地方政府官員。碘鹽背後的選擇權問題“我們要吃無碘鹽”、“補碘需要精細化”,這些呼聲至今仍在。2013年10月10日,網名為“李李光”的網友在華商論壇發帖稱,傢裡人前些日子被查出有甲亢癥狀,醫生認為,是由於碘攝入過多造成,需要食用無碘鹽。他跑遍所有的超市和市場,都沒有無碘鹽可買。“市面上沒有無碘鹽銷售。”幾天後,陜西省鹽務管理局工作人員回應,如果確實有需要,可持醫院病歷證明在西安市鹽業公司購買。無碘鹽的非自由流通,成為被“全民加碘政策”被詬病的另一個現實。“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把知情權和選擇權,一並還給公眾呢?”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姚中秋曾向媒體提出,在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傢,一般會為消費者提供兩種食鹽,即加碘鹽和非加碘鹽。有些地方還為市民準備有詳細的食用指南,供人們自由選擇加碘鹽或非加碘鹽食用。對全民加碘政策“一刀切”模式的不滿和質疑,最終指向的是碘鹽壟斷專營以及壟斷專營下的“鹽鐵思維”。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毛曉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2010年他曾發佈調查:鹽業公司從制鹽企業購買食鹽的價格為400~500元/噸,而其對外批發價格平均為1500~2000元/噸,批發環節價差有4倍之多。毛曉飛以北京市為例算瞭一筆賬:中鹽北京鹽業公司銷售的食鹽價格為1.30元/斤/袋(2600元/噸),批發價為2180元/噸,去掉采購、加碘、包裝、批發經銷等費用---加碘的額外費用僅為25元/噸,排除非經營性支出,其凈利潤達67%,而制鹽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4%。在2008年10月,毛曉飛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遞交瞭《關於請求對<食鹽專營辦法>進行合法性審查的建議書》,建議書認為1996年頒佈的《食鹽專營辦法》,涉嫌違反反壟斷法。不可倒的榜樣力量《食鹽專營辦法》在毛曉飛為代表的“食鹽加碘”批評者眼中,是制約民眾自由選擇食鹽消費的原由所在,而有關部門在頒佈此法時則有著“強烈的現實依據”。根據《中國營養科學全書》(2004)記載,20世紀70年代,中國有地甲腫3500萬人,地克病25萬人,地甲腫患病率為12.8%,地克病患病率為0.66%。至上世紀90年代初,各省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碘缺乏,全國約有7.2億人生活在缺碘地區,分佈於1762個縣的26854個鄉。碘缺乏病不僅僅困擾著中國,也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食鹽加碘能確保人們有規律地攝入碘,這是優化碘攝入量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推薦的標準非常嚴格:兒童甲狀腺腫發生率大於5%,兒童尿碘低於100μg/ L ,則可判定為IDD(碘缺乏病) 流行區。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大部分地區將被劃為碘鹽供應區。人們對此所知甚少的是,當時的中國,大部分人口面臨碘缺乏的威脅。1991年3月18日,時任總理李鵬在《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上簽字,向國際社會作出瞭到2000年實際消除碘缺乏病的政治承諾。為此,1993年國務院召開“中國2000年實際消除碘缺乏病目標動員會”,通過瞭國傢防治碘缺乏病規劃綱要,隨後頒佈《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規定“除高碘地區外,逐步實施向全民供應碘鹽”。這意味著,全民食鹽加碘(USI)政策在中國全面推行。鑒於當時國人普遍嚴重缺碘,國務院為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保障民眾健康而選擇瞭“食鹽加碘”的壟斷經營方式,《食鹽專營辦法》在兩年後應運而生。“中國政府的優勢之一,就是對公共衛生政策的貫徹比較徹底,到2000年左右,碘缺乏病的防治達到瞭一個好的臨界點。”吳永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依據中國從1995年以來的國傢監測結果的評估,中國政府向聯合國[微博]承諾的2000年年底在國傢水平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已順利實現,此後也保持瞭可持續消除碘缺乏病的態勢。2005年,天津醫科大學陳祖培為代表的第三代醫學傢,在全民食鹽加碘十年後,進行瞭一項在全國范圍內的詳盡調查,最終通過科學研究證實:食鹽加碘策略的實施,使我國學齡兒童的平均智商較之食鹽加碘策略實施之前平均提高近12個百分點,數千年來因碘缺乏而威脅我國民族素質並造成智力損傷的局面得到瞭根本的扭轉。提供科學依據的陳祖培也正是中國防治碘缺乏病的代表人物。該結論,迅速引起國際控制碘缺乏病理事會的高度評價,被認為對全球實施全民食鹽加碘防治策略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根據。“中國的食鹽加碘策略,得到瞭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高度表揚,存在碘缺乏病的其他國傢,都希望中國政府能維持這個政策,如果中國這個榜樣倒掉瞭,其他發展中國傢繼續執行食鹽加碘政策將更不利。”吳永寧說。2011年,中國碘鹽覆蓋率已經達到98%以上,在專營制度順利完成短時間內普及碘鹽的使命後,也就是在這一公共衛生政策體現益處之時,“碘過量”、“碘鹽致病”的說法開始浮出水面。拉鋸戰與一個結論全民“食鹽加碘”政策在2009年陷入爭議漩渦後,不出半個月,原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有關負責人作出瞭回應:目前我國人群碘營養水平總體處於適宜狀態,但我國缺碘地區尚有5%~10%的人口未能食用合格碘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傢碘缺乏病實驗室主任李素梅等流行病學專傢進一步跟進表示,甲狀腺癌與食鹽加碘存在某種聯系的推論依據不充分,缺乏令人折服的有力證據。相反,采取補碘幹預可使甲狀腺癌向低惡性轉化已被廣泛認同。權威部門的回應以及流行病專傢的論述並沒有讓“碘鹽風波”告一段落。臨床專傢和大夫,通過各種渠道繼續發表針對“部分地區甲狀腺癌增多與碘鹽過量有關”的說法。由此,全民“食鹽加碘”政策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形成瞭一場拉鋸戰。在這場“拉鋸戰”中,以碘缺乏病防治專傢為主的支持派,以臨床大夫和專傢為主的反對派,相互爭論,但沒有結果。“不少臨床大夫認為,現在的甲狀腺疾病增加與補碘有關。碘缺乏病防治專傢認為,這隻是臨床的一個判斷,叫相關性判斷,隻是根據個人感覺作出的定性描述。”談起這場拉鋸戰,吳永寧說,辯論的雙方幾乎都沒拿出較有力的證據,誰也說服不瞭誰。為盡快結束這場拉鋸戰,2010年成立不久的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傢委員會,作為第三方介入進來。2010年4月初,專傢委員會接到原衛生部委托的任務,出一個報告:中國的碘鹽食用到現在是不是吃多瞭。“食鹽加碘的問題還是有應急性的。”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傢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君石院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此時,“食鹽加碘”政策的褒貶不再是單純的口頭之爭、局部爭議,而是演變為一次覆蓋全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項目。負責執行這一項目的是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傢委員會秘書處,也就是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前身。“風險評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爭議的雙方,誰也沒有數據,到底吃飯吃進去多少碘?占多大比重?需要科學的實驗數據來分析。我們當時按照國際規則做瞭總膳食研究。按照膳食調查,按照所有飲食習慣,最後得出來吃進去多少鹽,這個過程中會損失多少鹽。”吳永寧說。“我們用普通的加碘鹽和不加碘鹽做瞭所有的沉淀和計算。如果鹽不加碘,就回到12年前的狀態,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承諾的十年消滅碘缺乏病的所有功勞都沒有瞭,就要退回到解放前狀態。這就是一個基本結論。” 吳永寧說。期待多元化的政策調整在“食鹽加碘”評估得出結論後,依然有反對的聲音。“但是,第一次從科學上有瞭充分的依據,證明國傢原有的政策不能改。”陳君石說。盡管結論如此,但顯然,“食鹽加碘”政策不再是鐵板一塊。2012年3月15日開始,國傢新的食用鹽碘含量標準開始實施,食鹽的平均加碘量,由原來統一的加工水平35毫克/千克,下調至20~30毫克/千克,並且提供瞭3種標準,允許各省自主選擇加碘水平。“一刀切”的模式由此開始改變。加碘水平放寬之後,各省均可根據本地的檢測結果確認本地需要的加碘量。“自主加碘”方式推出不久,各省無一例外地下調瞭加碘量。“這種下調行為並不能說明此前中國存在‘碘過量’的問題,隻能說明任何一項公共衛生政策都是有風險的,哪一塊有問題就需要回應老百姓的關切。”吳永寧說。回應民眾關切的“下調行為”是否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對此,吳永寧表示,即使加碘量下調到20毫克/千克,還是能保證適宜量。但是值得註意的是,下調之前,大概有5%的人可能會超過適宜水平,還有30%的人尤其是孕婦,可能會低於適宜水平。一旦調至下限,這些低於適宜水平的人,很容易跑到一個缺碘的狀態,需要跟進監測。“政府不僅要回應關切,作出應急的調整,也要加強在公共衛生檢測上的投入,在這個基礎上,保持公共衛生政策的可持續,一旦有問題,也要有能力馬上調整回來。”吳永寧說。“食鹽加碘”這一公共政策所引發的輿論爭議,雖然觸發瞭政策的微調,但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還需要向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譬如眼下,一些國傢對碘鹽供應實行雙軌制,加碘鹽由政府出資補貼,價格比較便宜;無碘鹽的價格,則要高出多倍,最終交由公眾自我選擇。目前,國內的碘鹽供應並未實行雙軌制,地方病專傢咨詢委員會碘缺乏病專傢咨詢組組長陳祖培表示,“雙軌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鋪開。(特約撰稿汪瑩對本文亦有貢獻)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1-07/161209055.html

台南房屋貸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landma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